清宫御膳房为慈禧蒸的栗子面、玉米面小窝头是人间极品,常人难以想象个中滋味。香软的窝头很高贵,甚至进入满汉全席的食单,与萨其马、莲藕酥一同成为达官显贵享乐的细点。干冷的窝头很贫贱,可能沾满了许多人往昔的泪水与苦涩,成为不堪回首的记忆。天堂,人间,能像窝窝头这样饱含生活故事的食物恐怕为数不多。
玉米面大窝头是旧时清贫劳动者的重要口粮,特别是在天津码头、河坝扛大个儿的脚力们的三餐。二十世纪20年代,地近英、法租界码头的小白楼有个“非著名”食摊,人颂美名“窝头大王”。这里的窝头每个3斤多重,金黄松软,口感香甜,壮小伙在这里称上一大块窝头就些酱豆腐、咸菜,喝碗稀饭、片汤,饭后美滋滋的浑身是劲。“窝头大王”昼夜售卖,顾客络绎不绝。
我小时候常顺着南运河到西郊的舅舅家去玩。舅舅家人多粮少,那干粮提篮总是高高地挂在房檩上,以防孩子们偷嘴吃,但我一去,舅舅总是忙不迭地用挑竿摘下篮筐,给我一两个窝窝头吃。记得那窝窝头口感极好赛过点心,听说是用当年的新玉米自磨,然后掺入黄豆面和花生仁末一起蒸制的。其实我并不缺零嘴儿,时常带回家让妈妈给我做炒饽饽吃。妈妈做的炒饽饽是将窝头切成小方块,稍稍过油见黄嘎,用葱、姜、海虾皮炝锅后翻炒,末了再俏点韭菜,盘中滋味至今仍让我留恋。
如今,炒饽饽与栗子面小窝头一道成了大饭店里脍炙人口的主食之一。小窝头与炒虾皮还被厨师创意出津味特色菜品,名叫金塔皮米。
(登载于2009年12月24日《今晚报》)
评论